编者按
高等教育是国之重器,关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作为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质量保障的核心机制,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本科审核评估既是对过往育人成效的全面检验,更是面向未来教育图景的战略布局。唯有坚守质量生命线,方能答好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
问:1.学校如何选择评估指标?
答: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两部分。针对第一类审核评估高校,重点考察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综合改革成效。定性指标强调 3 个注重:注重本科教育的时代要求,引导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重特色发展,引导高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质量保障的文化机制,引导高校提升内部质量保障能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定量指标综合考量“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以及教育部相关评价指标,审核重点中设置了 35 个反映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数据进行定量审核。包括 22 个必选项和 13 个可选项。同时,在可选指标设置上给足弹性空间,学校可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国家数据平台提供不同类型高校常模数据(即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关键数据平均值),学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多个类型高校常模数据作对比分析,同类型常模比较长短,从而进一步找准所处坐标和发展方向。
针对第二类评估高校,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统一必选项体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类型必选项体现对学校“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的引导,特色可选项体现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引导,首评限选项体现对首次参加审核评估高校基本条件的刚性约束;定量指标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对各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定量指标包括 46 个,分为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是指该定量指标必须选择;“可选项”是指该定量指标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自主选择。“必选项”对标国家规范要求,包括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包括学校卓越教学及学生培养所取得的成效等。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 8 项。
问:2. 学校如何选择常模?
答:新一轮审核评估定量指标可作同类常模和他类常模比较,同类常模比较是指参评学校选取同类型高校数据平均值作比较,他类常模比较是指参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自主选取、量身定制不同类型(可以为多个类型)高校数据平均值作比较。
《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提供必选、可选和自定义 3 类常模,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常模、“双一流”建设高校常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全国常模、31 个省(区、市)常模、12 类高校常模(理工类、综合类、语言类、医药类、财经类、体育类、艺术类、师范类、民族类、农业类、军事类和政法类)、自定义常模 7 种。第一类评估的必选常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常模,其余为可选;第二类第一种评估的必选常模是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其余为可选;第二类第二种必选项为本省(区、市)常模,其余为可选。第二类第三种的必选项为全国同类高校常模,其余为可选项。除必选常模外,学校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至少一种或多种类型常模。自定义常模是学校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个性常模,最多可以定制 3 组常模,每组不少于 5 所高校。常模选择的重点在于通过指标数据比较,帮助学校了解自身与同类学校、标杆学校的差距,找准位置,持续改进。